前言:一个来自巴菲特的「投资」挑战
最近了解到一个来自沃伦·巴菲特的思想实验,我觉得非常有启发。它不仅关乎投资,更像是一个巧妙的跨学科思维模型,促使我去思考:一个人的真正价值是什么?我们又该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,并有意识地塑造自己的未来?
我想在这里分享一下我对这个思想实验的理解和一些思考。
目录
第一步:你会「买入」谁10%的未来?
巴菲特在1998年对佛罗里达大学MBA学生的演讲中提到(据说他在多个场合分享过类似想法):
假设你必须从你的同班同学中,挑选一位,买入他/她未来一生 10% 的收益。这不是游戏,这关乎真实的财富。你会选择谁?你的决策依据是什么?
当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问题时,我停下来认真想了想。我的脑海开始快速闪过我认识的那些同学、同事,甚至是更广泛意义上我认为「成功」或「值得信赖」的人。我问自己:我会选谁呢?是那个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的学霸吗?还是那个社交场上最活跃、最受欢迎的人?或者是最有商业头脑、看起来最会赚钱的那位?
但当我深入思考「未来一生 10% 的收益」这个长期视角时,我发现答案并非如此简单。我开始回忆那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、我认为长期来看会发展得很好的人,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?是最聪明吗?好像不全是,有些人极其聪明但未必让人放心。是最勤奋吗?勤奋很重要,但似乎也不是唯一标准。是学习成绩最好吗?更不是了。慢慢地,我意识到,我潜意识里真正看重的,似乎超越了这些表面的标签,更多地指向了一些内在的、更稳定的东西——那些关乎品格与习惯的特质:
- 正直诚实 (Integrity):他们言行一致,值得信赖。
- 精力充沛 (Energy):他们积极主动,充满活力。
- 头脑清晰 (Intelligence):他们不仅聪明,更有智慧和判断力。
- 勤奋努力 (Hardwork):他们不只是工作,更是为了生活。
- 坚韧不拔 (Hardwork):他们即使在困难时期,也不会轻易放弃。
- 可靠性 (Reliability):他们说到做到,能承担责任。
- 积极乐观 (Positivity):他们能看到机会,并感染他人。
- 良好的习惯 (Good Habits):他们自律,持续学习和改进。
为什么会是这些品质呢?我个人的理解是,具备这些品质的人,似乎更有可能持续创造价值,克服困难,实现长期的成功。他们的人生轨迹,或许更像是一条稳步向上的曲线,是值得「买入并持有」的。
第二步:挑战升级,你会「做空」谁的10%?
在思考完「买入」之后,巴菲特通常还会提出一个更具挑战性的任务:
现在,你还必须挑选另一位同学,做空他未来一生 10% 的收益。这意味着,如果他的人生发展不顺利,你反而会获利。
这次你又会选择谁?又是基于哪些信号让你做出这样的判断?
这个选择,同样揭示了我们对负面行为模式的认知。认真思考,在头脑里过一遍认识的人,可能会让我想要「做空」的人,也许具备以下某些特质:
- 傲慢自大 (Arrogance):总认为自己是对的,听不进建议。
- 嫉妒心强 (Envy):似乎无法为他人的成功感到高兴。
- 习惯抱怨 (Complaining):总是充满负能量,缺乏行动力。
- 言而无信 (Unreliability):承诺常常落空。
- 喜欢走捷径/不诚实 (Cutting Corners/Dishonesty):为了短期利益牺牲原则。
- 损人利己 (Selfishness):缺乏同理心和合作精神。
这些特质就像投资中的价值陷阱。即使一个人短期内看起来不错,这些负面的行为模式也可能极大增加他人生的风险,让我预感到其长期价值可能会受损。
这些品质从何而来?
接下来,巴菲特思想实验的真正力量才开始显现,我们继续分析这两份清单——一份是让人心生向往、愿意「买入」的优秀品质,另一份是让人警惕、想要「做空」的危险信号,它仿佛在轻轻地推着我去思考一个更深层的问题:
这些品质——无论是正直、勤奋、乐观,还是傲慢、嫉妒、言而无信——它们到底是从哪里来的?是与生俱来、难以改变的天性,还是后天习得、可以塑造的习惯?换句话说,一个人是生来就注定可靠或不可靠,还是可以通过日复一日的努力和选择,来雕琢自己的品格?
起初,我可能会觉得,像聪明或精力充沛这类特质,似乎带有一些天生的成分。但当我再次仔细审视这两份清单上的大部分项目时,比如正直诚实、可靠性、习惯抱怨、言而无信,我发现了一个让我豁然开朗的关键点。这个思想实验最精妙的地方,或许就在于此,它引导我清晰地认识到:
那些最终影响我们决定「买入」或「做空」某个人的关键品质(或缺陷),大多并非与生俱来的「天赋」,而是源自我们日复一日的选择、认知塑造和习惯养成。这就像正直并非天生,而是经由无数次坚守原则而铸就;同样,抱怨也并非与生俱来,而是因为习惯性地关注负面、逃避行动而形成。
这与认知科学和行为心理学的一些观点不谋而合:
- 认知塑造行为:我们对世界和他人的看法(认知)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行为选择。
- 习惯的力量:重复的行为会形成习惯,习惯进而可能固化为品格的一部分。
- 神经可塑性:我们的大脑并非一成不变,通过刻意练习和环境调整,似乎完全可以改变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。
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榜样,学习他们身上那些值得「买入」的特质,这本质上像是在建立积极的认知框架和行为范式。同时,我们也可以识别并有意识地远离那些让自己想要「做空」的行为,这像是在规避消极模式,进行自我修正。
用投资者的眼光审视自己
我发现这个思想实验一个很有价值的应用,是把它当作一面镜子来反思自己,促进个人成长。问自己这个问题,如果今天必须对我自己进行这笔「人生投资」,结果会怎样?
- 我的「买入」价值可能在哪里?
- 哪些积极的行为模式和思维习惯是我持续的优势?(例如:我是否坚持学习?乐于助人?勇于承担责任?)
- 这些优势是如何体现在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?
- 我的「做空」风险又可能是什么?
- 是否存在某些消极的思维定式或不良习惯在拖累我?(例如:遇到困难时容易放弃?习惯性拖延?害怕表达不同意见?)
- 这些风险点在哪些情境下容易暴露?
深入的思考后,我感觉不寒而栗。
一场认知与实践的旅程
决定人生长期价值的,或许不完全是起点,而更多的是我们日复一日如何选择、如何思考、如何行动。
基于这些思考,我想分享一些对我自己有启发的实践方向,让我们共同进步:
- 选择并拆解榜样 (Modeling & Deconstruction):找到那些你钦佩其品格和成就的人。尝试不仅仅羡慕结果,而是去拆解他们值得「投资」的行为模式、思维方式和决策逻辑。他们是如何应对挑战的?他们坚持了哪些核心原则?
- 刻意练习好习惯 (Deliberate Practice for Habits):认识到品格不是空谈,而是由无数个好习惯构成的。可以尝试运用科学的习惯养成方法(比如 James Clear 在《原子习惯》中提到的方法)来培养正直、自律、终身学习等关键习惯。从小处着手,持续迭代似乎是关键。
- 识别并中断坏习惯 (Pattern Interruption): 警惕那些可能「贬值」我们人生的行为模式。可以运用认知行为疗法(CBT)的一些原理,识别触发坏习惯的情境和自动化思维,然后有意识地用更积极、更有建设性的行为来替代它。
- 拥抱跨学科思维 (Interdisciplinary Thinking):尝试借鉴不同领域的思想(如心理学、经济学、系统思考)来更全面地认识世界和自己,或许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。
- 利用 AI 帮助自己成长 (Leveraging AI for Personal Growth):无论是学习新知识、追踪习惯,都可以利用 AI 工具辅助思考和学习,目前 AI 大概率可以成为我们每个人自我迭代和认知升级的有力助手。
通过有意识地塑造我们的内在品格与外在行为,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努力成为更值得「投资」自己。
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点意思,或者某个观点触动了你,欢迎 Ctrl+D 收藏,或者分享给你认为需要的朋友。
这个博客(我称它为「Google一下」),初衷就是记录我探索认知、行为与科技的旅程,并分享那些我认为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、改变行为、持续成长的知识和工具。你的每一次阅读、互动和分享,都是对我这份初衷的肯定。期待与你一起,在这条终身学习和自我塑造的道路上共同前行。